彭晓山,一个土生土长的沙市人。中学毕业后,一直在荆州从事着建筑生意,天天都和沙石打交道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发现了一种鹅卵石。
由于长期与沙石打交道,这些裸露出来的白色石头引起了彭晓山的注意。他开始到处向人请教,打听这些鹅卵石头的成分。并且认定这种石头,就是玉。这个消息传到了原荆州市文联副主席李南杰这里,一辈子从事文化研究的李南杰,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。 “荆州与玉有着特殊的情节,楚人好玉,《山海经》中对楚国有玉,有着明确的记载。所以我们就联想到了,这可能就是楚玉。”李南杰说。
自古楚人好玉。春秋时期,楚国重玉之风极盛,祭祀时兼用玉器,宴享只用铜器。而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的说教也是十分盛行。玉,已经成为了楚国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荆州关于玉的传说非常多。最有名的就是和氏璧。春秋时期,楚国玉工卞和找到一块宝玉,于是把它先后献给了厉王和武王,却不幸被冠以“拿石头欺骗君主”的罪名,砍去了双脚。卞和怀抱玉石,彻夜痛哭。文王即位后听说了这件事,派人把玉石取来,并将其剖开,果然得到了无瑕美玉,卞和的罪名才得以昭雪,而那块美玉也被命名为“和氏璧”。时至今日,荆州依然有“卞和”的地名,这些玉器与传说,似乎都在给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,楚国与玉,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。
2000多年了,荆州一直没有发现大的玉矿,这些鹅卵石www.gaoshengstone.com头,是天上掉下来的吗?究竟是不是玉?如果是玉,它的经济价值又有多大呢?虽然有这么多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,但是荆州有玉的消息,还是在荆州收藏界传开了,一大批民间收藏者,开始花巨资进入了石头的收藏市场。前前后后花了三百多万了,家里囤积了上百吨的玉。
与彭晓山一样,李南杰也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。虽然已经年过70,但是为了收集到好的石头,他也和年轻人一样,开始了野外采集。
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,下至20多岁的青年小伙子,数百人开始了石头的收藏行文,数以百万计的资金投入,却并没有得到任何市场回应。这些收藏者的行为,让很多不解。朋友的误会,家人的不解,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。他不敢回家,不敢面对他的妻子,更有朋友说他是神经病。
彭晓山所面对的质疑,这些石头收藏者们或多或少都面对过,但是这些声音,并没有止住他们继续收集的脚步。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鹅卵石头的市场价值,在大量囤积的同时,他们也走向全国,制作完成了大量的玉雕作品。
这些石头究竟是不是玉呢?李南杰告诉我们,为了能够证实这些石头就是玉,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走访了不少专家,已经找到了不少证据。博物馆工作人员则说,李南杰的玉石中,还有一些无法弄清楚成分,因为上面的衾色太重,已经分不出是哪里产的,无法确定其是不是本地产的。
根据博物馆研究员的说法,李南杰的推断显然无法成立。而且玉石的形成条件极其特殊复杂,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,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,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。在此过程中,一些特殊的元素浸入石头,缓慢结晶形成玉石。因此,玉矿大多存在于高山丘陵之中。湖北也有绿松石、硅化孔雀石、百鹤玉石和玛瑙等,但出产地大多位于丘陵地区。一览无余的荆州,并不具备产玉的地理条件。如果这些石头是玉,那它是从那里来的呢?李南杰又给我们做了一个假设,河水搬运说——我们这里不是原产地,这些玉产自南漳,是通过河水运来的。
据《山海经》记载:“荆山之首曰景山,其上多金玉,沮水出焉,东南流于江。”其意思是说位于荆山山脉之首的景山,含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矿,这些金矿和玉矿经过沮水的冲击和冲刷,向东南流入长江,即现在的沮漳河长江入口处。
沮漳河的长江入河口,这里刚好有一个采石厂,恰好,也是彭晓山经常采石的地方。“这里怎么可能有玉,到处都有的鹅卵石www.gaoshengstone.com,如果有玉,我们还开什么厂啊!”附近采石厂工作人员对此提出了异议。
虽然采石厂的工作人员对这种说法予以了否认,但是彭晓山还是带着我们找到了一些石头的样本。
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,河流对于玉矿的搬运,自古有之。云南边境的不少次生玉矿,就是通过河流,从缅甸搬运而来。这些玉矿,在河水的浸润与冲击下,吸收了更多的矿物质,变得更加通透温润。但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龚教授认为,虽然玉石搬运说从理论上能够成立,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这些鹅卵石头就是玉。玉与石头,有着非常明确的成分区分。。